第六十二节 新的教育


  “不能把大人小孩一锅烩吧?”

  “可以分两批,日班和夜班。”杜雯提出她的方案,“儿童是白天,晚上改成成年人。”

  “你这么搞不行。”[王洛宾][y003]连连摇头,“你没在农村待过——孩子在农村也是半个劳动力。白天都去上学,村民们肯定不能同意。”

  杜雯一想也对,相比之下她对成人夜校更有兴趣:“那就上半天课好了,把夜校抓好……”

  “更离谱。”还没等[王洛宾][y003]发言,陈海阳就大摇其头,“我家有亲戚文革的时候去农村插队,那时候也时兴办夜校,但是农忙的时候一律停办——农民劳动强度大,干了一天活都要休息,谁来上你的夜校?”

  “没错。”[王洛宾][y003]连连点头,“而且在没认识到有文化的好处之前,你要吸引他们来学习很难。”

  杜雯看到他们都反对,有点急了:“那难道就不办了?”

  “办,先办个培训班,我们也来个精英教育。”席亚洲半开玩笑得说。

  席亚洲说的所谓精英教育,其实就是干部培训班。这种临时性质的短训班在过去的地方工作中经常使用:培养靠拢组织的积极分子——虽然他们的目的各不相同,通过培养提高他们的觉悟,增强组织性纪律性,学会工作的方法,最终成为无数基层组织中驱动群众的传动齿轮。

  当然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所谓打开一个地方的局面是最难的。特别是相当封闭保守的传统农村社会。盐场面临的危机给了穿越者一个打入当地社会的绝好机会,从这点来说苟大户倒是他们的功臣了。

  那么积极分子是哪些人呢?有谭家父子、谭村长的女儿也算一个,还有一些是和谭成晴交好的年轻人。独身的女孩子自然不便和一群男人一起晚上上课,所以一开始这个夜校只有男人。

  [王洛宾][y003]却不急于正儿八经的把人都召集起来,他只是先找了谭桂璜,说想给孩子们办个学堂,教教他们认字和算盘什么的。谭桂璜面露难色,说村里的孩子平日都要帮忙干些农活,要他们去上学,恐怕爹妈都不会同意。[王洛宾][y003]保证说每天只上半天课,保证误不了农活,谭桂璜才勉强答应去说说,为了保险起见,[王洛宾][y003]把张兴教也派去游说。席亚洲本来想许诺说来读书的孩子都免费供应午饭,但是这对日益减少的粮食储备来说太勉强了。

  最后来的孩子倒不少,多数人虽然觉得自己的孩子读书没什么用,但是能识些字,算个帐对农家来说也没坏处。再者上学不过半天,不影响田间的劳作。

  学堂的课程是每天下午上课四个小时,从12点开始到4点下课。不过盐民们和大多数的古代的居民一样,很少确切的时间概念。为了建立这个概念,葛洪庙营地里安装了一台电喇叭,每隔一小时就自动播放一次:现在是临高时间X点正——席亚洲知道与其去给他们灌输几点几分的概念,不如这么潜移默化的来得有用。

  工作队队员对这个教育计划投入了很大的热情,课程在安排上突出简易、实用现阶段的主要内容就是识字、计算。

  一般汉语的阅读至少需要掌握500个基本汉字,所以[王洛宾][y003]的识字计划就是以500个基本汉字为基础的。为了这所学校,他特意返回了一次百仞城,从情报资料组的电脑数据库里查询到了两本合适的教材:1959年版《农村扫盲教材》和1971年版《农村实用数学》,这两本都是当年为农村教育专门编辑的教材,通俗易懂,针对性强。特别是农村实用数学,不仅有简单的加减乘除,还有计算亩产量、容积计算、简单的几何测量等实用性强的内容。

  不过这两本教材里有许多浓厚时代色彩的字句,比如动辄出现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还有“在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中……”[王洛宾][y003]连夜誊抄改写,找到文印室的周洞天要他印刷30套。

  “30套?”周洞天如今也有点吝啬起来了——他的纸张储备还没补充过。而且这是两本书,不是几页纸的文件或是对开小报。

  “对,30套,初级教材。越快越好!”

  周洞天翻看了一下稿样,看到里面还有许多插图,不由得踌躇起来,光这个制图的工作量就相当大。不过他还是答应尽快拿出成品来。

  不过在教材里[王洛宾][y003]又加入了小学语文里的汉语拼音的教学内容——[王洛宾][y003]一直认为:简化字和汉语拼音是新中国能够普及基本教育的两大法宝。

  他把这套教材给张兴教看,不出所料的遭到了这个中年童生的反对,在张童生看来,这些“俗体字”倒没什么惊世骇俗的,但是作为教育他反对把“俗体字”列入教材——“误人子弟啊。”他评论道。

  [王洛宾][y003]说这个主要是为了简化教育,方便儿童的读写,再说他们教育这些孩子的目的又不是为了考科举,吟诗作对,只要会写名字、会写信、看一些简单的书籍就可以了。

  不过张兴教还是觉得挺别扭,其实这些简化字他差不多全都认识,在他看来简体字只能为用,不能为体:“你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是要让人笑死的,写出来的文章通篇都是俗体字,别人就算不笑话,我们也愧为人师。”说着他的情绪激动起来,有点要誓死捍卫繁体字的意思。

  那扫盲课本,张兴教也很不以为然,在他看来,童蒙教育用千字文、百家姓就足够了,新编的书是多此一举。看到那印刷精美的扫盲课本,他大呼可惜——而且把课本里的许多词组和句式都批成“不通”。

  [王洛宾][y003]忍受了张兴教一个多小时的挑剔之后,向他提出一次公平竞赛:两人各带一个班,看谁先学会认字写字。这把张兴教唬得一愣。他又仔细地看了一遍识字课本,半晌才说:“你们这套简化字认、写都省事,自然是你们占先了……”

  “没错,我们这套简化字有易学易记得好处,民众不需要太高深的学问,识字只是为了便利生活。”[王洛宾][y003]耐心的解释了一番。张兴教是他们深入接触的第一个知识分子,他的态度大致可以看出明代的知识分子对穿越者的文化到底有什么样的看法。

  [王洛宾][y003]经过一番说服,又退了一步:提出简化字和繁体字同时教授,张兴教还是不太愿意,不过这些海外之人能为穷苦孩子办学,已经是其心可嘉了。再说自己也是人家手下混饭吃,不能闹得太僵。想到这里,他总算是答应协助[王洛宾][y003]的教学。古代的读书人多少还有一点的教化苍生的责任感,不像现代的都是冲着旱涝保收的待遇和寒暑假去当教师的。

  但是对[王洛宾][y003]来说,他是不满意的。他没能真正说服一个明代的小知识分子接受他的论点。

  为了避免干扰,在初始阶段,他先从拼音字母开始教学,教孩子们学习拼音字母的发音——学会了拼音,也就掌握了普通话的正确发音。毕竟穿越者是要用普通话来进行教育的。儿童的语言学习能力远胜成人,教育起来事半功倍。

  在张兴教看来,[王洛宾][y003]的教学法完全是匪夷所思。象张兴教这样的儒生,自古以来所受的启蒙教育法都是灌输式的,学生入学,先从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神童诗开始读,学写字则是用笔描红,老师基本不讲,只是每天带孩子读一段,让儿童反复朗读背诵。这样的教学一般直到上完《四书》才结束。一般的学生都能把四书念得倒背如流,字也差不多都认识了。

  但是[王洛宾][y003]上课,却是从他完全不懂的弯弯曲曲的鬼画符一样的东西开始教,什么啊哦鹅一的,还做了许多漂亮的卡片:e字就是一头鹅,非常直观的把音教了出来,学生们把这些东西如同唱歌一般的都记住了,这才用这写字符来标读每个字。看到这个用途,张兴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王首长一天到晚挂在嘴边的拼音字母是用来注音的,类似文人们所学习的正切反切。

  【注:古人标注字音的方法有多种,最常见的就是用正切反切,中文系学古汉语是必修的内容】

  不过张兴教也承认,学会了这套“拼音字母”之后,认生字就快了许多。甚至有些聪慧些的孩子,直接根据课本上的标注拼音就能自己认字了。这套快捷的办法让他大感兴趣,连着追问[王洛宾][y003]这是哪位大儒想出来的。[王洛宾][y003]说这套拼音和简体字都是海外的“文慨伟”(文改委)这位大儒穷毕生心血才研究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让普天之下的华夏之民都能识字作文。这么伟大的理想让张兴教肃然起敬。 [y003]: /characters/y003 “王洛宾”